幽王烽火戏诸侯,美女一笑丧国。
“烽火戏诸侯”的故事在中国流传了将近三千年。众多历史学者认为,褒姒是那位“红颜祸水”,因为她的一个笑容导致了西周的灭亡。这个故事被代代相传,人们为她背负了沉重的历史罪名。西周灭亡两百多后,《诗经·小雅·正月》曾提到:“赫赫宗周,褒姒灭之。”而屈原却对此表示疑问:“周幽谁诛,焉得夫褒姒?”难道褒姒这个弱女子,真有足够的能力来摧毁整个王朝吗?
关于褒姒的传奇,流传有许多不同的版本。根据其中的一个版本,早在夏朝末年,宫中曾出现过两条神龙。这两条龙声称自己是褒国的先祖。夏帝便求神占卜如何处理这两条龙,结果神明指示:“无论杀、驱逐还是留住,都不吉利。唯有让龙留下它的唾液,珍藏其中,才可避祸。”于是夏帝命人举行祭祀,龙留下的唾液被珍藏在一只匣子里。这个匣子随着夏朝的灭亡传入殷朝,殷朝灭亡后,又传入了周朝。
然而,到了周厉王末年,当他打开匣子时,龙的唾液已经变成了一种黑色的鼋,它爬进了厉王的后宫。一个年仅七岁的童妾与其相遇,长大后怀孕并生下一个女孩。这女孩就是后来成为褒姒的女子。这个故事极为奇异,难以令人信服,因为它涉及到龙唾液千年未变,甚至让一个七岁儿童怀孕的荒诞情节,显然这只是一个传说,并不应当作为历史真相。
展开剩余63%褒姒的家乡是褒国,位于今天陕西省汉中市西北部的褒城。她是褒国贵族褒姁的后代,褒姁因为罪行被囚禁,便将女儿褒姒献给了周幽王,恳请他放过褒国。在幽王接纳褒姒之后,她很快就成为了王后,受到幽王的宠爱,甚至生下了儿子伯服。然而,褒姒从未笑过,这令幽王感到极度困惑和失落。为了让她一笑,幽王做出了极为荒唐的举动——他下令点燃烽火,向全国的诸侯发出紧急求援,结果引发了“烽火戏诸侯”的事件。幽王的这一行为,最终引发了灾难。由于失信于各诸侯,导致申国国君联合犬戎的军队攻入镐京,最终幽王失去了江山,并丧命。
然而,“烽火戏诸侯”这一事件的真实性却存在两个显著的历史疑点。第一,按褒姒的出生年限来推算,在西周灭亡时,褒姒已经五十多岁。这个年纪的女性,显然不会是幽王如此执着的对象,完全不可能以博取她一笑为理由丢掉自己的王国。第二,西周时期并未完全建立烽火系统,历史上有关烽火传递信号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,西周时期传信通常采用击鼓的方式。因此,所谓“烽火戏诸侯”更可能是后人附加的传奇,而非真实的历史事件。
西周灭亡的真实原因,是周王室内部的权力斗争。周幽王过度依赖奸臣虢石父,后者又恃宠作威,贪图权力,最终激起了诸侯的愤怒。幽王的残暴与政治错误,导致了申国、犬戎等势力联合反叛,幽王在烽火求援时没有得到诸侯的响应,最终死于骊山,周王朝也随之灭亡。
在这种分封制逐渐瓦解的背景下,西周的灭亡并非褒姒一人的罪过,而是多个复杂政治因素交织的结果。周幽王的废长立幼,破坏了传统的宗法秩序,使得贵族们对王室产生了深深的不满。周王室的衰弱,加上权力斗争的激烈,使得原本稳固的西周社会迅速崩塌。
关于褒姒的命运,历史未给出明确答案。西周灭亡时,褒姒被犬戎俘虏,下落不明,最终成为“祸国妖种”的象征。她的名字,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符号之一。
“烽火戏诸侯”之所以能流传至今,部分原因要归咎于史家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的描述。司马迁在写作时,并未对历史进行过多的批判,而是将幽王的故事作为警世的教材。正如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临终时所言,史官的责任不仅仅是记录过去,更要警示未来,教导君王如何治理国家,使国家兴盛。
发布于:天津市拾贝赢配资,牛盛配资,正规配资公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